陆地在左手向的东方。
这里实际是一片内海,但同样够辽阔浩荡,只是海水因深度浅了而不如外洋那般幽蓝深邃。
嗖嗖嗖,箭矢不断地飞来。
几十艘独木舟,杀气腾腾地团团包围了三艘楼船。
单只独木舟上的武士数目不过五六人,个个断发文身,半裸着披着鹿皮护甲的上身,脚下赤足,手中的木弓和投枪瞄准了楼船,还有一些手持火把,大有随时投掷了烧毁来船的架势。
海滩上,集聚的勾奴武士更是多达数百人之众,手中武器有刀剑弓矛,还有射石弹鸟用的弹弓,有节奏地拍击着木盾,伴以低沉呼喝,向着海上来的异族楼船示威。
指挥舰上的对马人向导躲在公孙军战士竖立的大盾后高声喊话,用的是奴人的语言。
过了好一会,见到楼船上确实毫无动武的意思,一支独木舟靠近上来,上面的壮年黥面汉子乌哩哇啦了一番,对马向导也竭力向对方说明情况。
终于,三艘楼船下锚在靠近海岸的一处锚地,公孙映等换乘了几艘轻舟,在周围众多蛮族独木舟的监视下,登上了勾奴人的土地。
岸上的勾奴武士们依旧如临大敌,虎视眈眈地盯着那些同样全副武装、而且身着铁衣铁盔的海上来客们的一举一动。
这些勾奴人青壮普遍身形偏瘦,身量也要比公孙军士众们矮了好几寸,但却要比倭人男子显得强壮和高大些。
对马人将轻舟上卸下的袋子一一打开来,几个勾奴武士头目看到里面黑黢黢的都是铁疙瘩,这才相信了对方的来意。
那身材最是出众的黥面汉子是这群勾奴人的首领,对满脸堆笑的对马国商人又叽里咕噜了一番。
对马人通译告诉公孙映:“他们说,同意带我们去勾奴国王的城邑。但你们人的数量不得超过十人,可以携带随身武器。”
此番分队探索,自己总共只带了三艘船,连水手算在一起也才刚刚百人。公孙澄、公孙映和公孙临都需要亲眼考察勾奴人的情况,卫士朴胜凛半步都不肯离开公孙澄,兄弟三个商量了下,由老叔谢振又挑了五名精锐之士,告诉对马向导可以启程了。
加上对马人,一行十七人,在勾奴武士的严密监视下,穿行在像是看不到尽头的高山密林之中。
勾奴人尽管都是赤脚,却在陡峭崎岖、草木横生的山路上步履矫健,看得出确实都是出色的山地步兵。
半天后,到达了一个较大的村邑,队伍在此歇脚。
“长老,你今年高寿?”
通译将公孙映的问题转述给了看上去年逾五旬的村邑头人。
“老汉如今一百零六岁了。”
公孙映又仔细端详了一番那年长头人的面容,暗自奇怪完全不像百岁老人的情形。
老头人见到华夏衣冠并未露出特别的惊异,甚至对公孙军武士披挂的兜鍪甲衣也似曾相识。
他说,他曾远航到过海西大国,知道那边的人们是这种打扮。
趁着用餐的功夫,公孙映留心观察了勾奴人的生活样貌。
山间的田地里种有庄稼和蔬菜,下地耕耘的主要是女人,包括忙活眼下村里活计和家务的,基本见不到男人参与。
那勾奴头人说,男人们只在播种和收割的时节会下地帮忙,寻常都是在山中打猎,包括伐木、运输之类的重体力活,才由勾奴男人们操持。
放眼看去,普通人家住的都是草庐;少量的体面架空板屋属于大户人家的居所,底层木栏内养的是家禽,堆放着杂物,一家人住在干栏建筑二层的木屋中,上下都走梯子;还可见到少量的土砌圆屋,屋顶堆覆着重重茅草,那是勾奴人的公共粮仓。
村落里的鸡鸭不少,家畜却只见到狗和猪,没有牛羊的任何踪影。
最引人瞩目的,是勾奴人的服饰。
无论男女,服饰都非常简单,就是几块布料或者兽皮简单缝合而成,无领无袖,未经裁剪。
眼前这自称百岁的村邑长老穿着算是比较体面的。头上有白色的缠布裹头,衣服是苎麻粗布做的,同样没有袖子、衣领和扣襻,就是个套头的背心而已。腰以下,是一件不过膝的围布或围裙,也是苎麻粗布。脚上不见任何鞋袜。
一些勾奴村民,穿的竟然是木皮布做的上衣和下裙,木纹都清晰可见。但像是经过打砸加工的木皮,从而够密实牢固,麻线的缝缀处在前胸和和后背。穿得时间久了的木皮衣,由于雨淋日晒,都成了深褐色,或者是褐黄斑驳。
这里的气温没有末卢、一支和对马地方那么冷,不过也能见到个别人为御寒在身上加了粗毯。有的是将粗毯裹在身上,也有人像披肩一样搭缠于身。
老头人说,这种勾奴人常见的御寒毯子是用树皮纤维、葛丝和狗毛混杂编织的。
与清一色赤脚的男人不同,勾奴女子的小腿到脚上穿着树皮布的脚套,用麻绳收系着,但根本就不是鞋子的模样。
不少带着幼童干活的妇人,将孩子用一个背带背在身后,一点不妨碍她们忙碌手中的活计。
公孙映想起书上说的“岛夷卉服”,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无纺布风格、用树皮、树叶或兽皮做衣的服饰文化。
那村邑的长老颇为健谈,通过对马通译告诉公孙映,勾奴人管西侧的那一大片内海称为“有明海”,他们就是从那里出海,向西抵达大陆上的锦绣世界。
……